校馆深度合作要课程化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3-22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不久前,笔者听了北京市大成学校在今日美术馆上的艺术课。课上,学生为听课的家长们介绍了颇有代表性的《自我机器》《你会听见我的声音》等当代艺术作品,分别用中英文讲解了作品含义、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,并展示了根据这些艺术作品进行的再创作。课后,美术馆负责人、学生及其家长、学校老师等还做了深入交流。

    其实,校馆合作近些年在不同地区开展,但也存在不少问题。例如,有的地方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推动,过于追求新闻效应,将学校和场馆等拉郎配,合作看似热闹,但由于学校办学特色与场馆不匹配,双方合作欲望不强,导致合作流于形式化、表面化,没多久便偃旗息鼓。有的地方校馆双方虽有合作热情,也做了一些沟通,但由于缺乏长期规划,一段时间后也没了下文。

    社会上的美术馆、博物馆、展览馆、科技馆等,不只是向社会提供一个展示平台,也有指导孩子艺术学习的社会责任。各大场馆有很多专家资源,完全可以通过开展艺术讲座、校园展览的形式,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门类,提升学生及其家长对艺术的正确认知。君不见参观展览时,很多人更感兴趣的是一幅画值多少钱,没看到艺术家长期的付出。对一幅画的理解,也往往失之偏颇,看不到作者所欲表达的思想、艺术品本身的价值。而校馆合作除了有扫盲的功效,还能对学生进行艺术启蒙,提高他们未来的生活品质。

    当下学校不能再关门办学,应学会利用这些优质资源,将之与学校办学目标结合起来,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服务。从这种角度看,校馆合作具有积极意义,值得在各地推广并予以制度化、长期化。但校馆合作到底该如何开展,如何让效益最大化,显然还没有形成共识。而此次大成学校和今日美术馆的合作给人很多启示。笔者感兴趣的,不只是双方合作的形式,还包括双方合作的内容,深感有价值的校馆就应该是基于互补基础上的资源深度融合。

    客观而言,校馆合作首先应是一种特色对接——美术特色校与美术馆合作,双方可能更有感觉;体育类特色校与体育馆合作,合作成功的概率更大;科技特色校与科技馆合作,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,体现一种互补效应。而且,场馆有场地、专家资源,学校有一定的艺术基础、专业背景,两者在优质资源共享上更容易形成默契,达成共识。学校对社会上的场馆资源够得着用得上,可谓“即插即用”;场馆方也能深入学校,了解学生所需,使教育内容更有针对性,从而实现双赢。

    而实现校馆合作的长期化、深入化,还需要双方坐下来,做好课程设计,这是决定校馆合作的品质或能够走多远的重要因素。有了课程依托,校馆合作便有了抓手,合作的意愿和深度会更强烈,可以有目标、有系统、分阶段、有条不紊地进行,不受更多外界因素或行政力量的干扰。而且,课程化能使双方的关注点凝聚在一起,从长远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,将合作的方式方法落实到学生身上。

    在此基础上,如果双方能一同备课,一同钻研教材,开发校本教材,可将校馆合作引向深入,达至理想境界。这是因为,场馆老师了解业界动态,有专业背景,能为校本教材设定较高的教学深度和广度;学校老师了解学生,能将有用的教学资源化为课堂资源,服务于自己的教学目标。合作的校本教材使课程保持着高标准和可利用性,真正与学校特色、学生发展结合起来。在此过程中,场馆、学校都能更多受益,也实现了校馆合作的应有之义。

    (作者张贵勇系本报记者)

上一篇:核心素养在校园生发     下一篇:乐在基地学本领